记者潘雪、通讯员杨晓媛、通讯员邓建林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大师四优多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展现学者专家对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引领,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本报特开设“院士专家服务支点活动”栏目。全面展示了典型工作站在转化学术和专业工作站创新实践和成果、服务企业、支撑产业、支撑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果。请继续关注。
10月18日,在舟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含有成品的蘑菇棒d蘑菇一一整齐地排列着,等待放在货架上进行蘑菇生产。
该公司经理李军看到这一幕难掩喜悦之情:“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自动制棒工厂和恒温栽培工厂。9月底,香菇产值达到4500万元,今年产值预计将突破5000万元。”
食用菌产业积极发展的背后,有舟山县绿谷专家工作站食用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谷专家工作站”)的科技支撑。
沃土孕育人才,为食用菌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人才的引进和留住需要充足的土壤。”我们积极与市农科院合作,寻求科技人才的支持“培养食用菌领域专家,推动建立绿谷专家工作站和食用菌科普基地。”竹山县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正在按照政策为专家提供人才公寓,支持企业研究院设立,积极为专家创造良好的科研和生活环境。
绿谷专家工作站自2021年4月成立以来,在市、地级科协领导下,与正高市二级专家叶青松先生团队深度合作,开展食用菌育种、栽培、加工全产业链的科学研究。他们不仅培育出高产优质食用菌新品种绿谷7号,开发了先进的蘑菇罐头、香菇多糖、银耳饮料加工技术系统,获得实用新技术专利15项。
Verde VAlley专家工作站将系统建设视为长期发展的基础。制定《学术专家工作站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合作方式和保障机制。 “我们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引入了项目领导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李军介绍,在专家叶青松的推荐下,先后聘请了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高层次人才,组建了19人的科研团队。 组建了研究团队,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建成。
改进的技术有助于将细菌变成黄金
“这就是‘绿谷七号’香菇,是我们为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历经四年培育的优良外来品种,其特点是果肉厚、茎短、抗菌性强,与老品种相比,成活率提高了3%,产量提高了10%。”叶青松将自己手头的库存拿出来。
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 绿谷专家工作站聚焦企业需求,深度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利用表面活性剂动态逆流超声提取香菇多糖,精准配制银耳饮料。艺术发展等6项省市级科研项目按时完成任务,得到科技部门的高度评价。我们的专家团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例如特别是在香菇多糖提取、食用菌工业化培养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截至目前,工作站已评选推广两个食用新品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绿谷食用菌公司依托金巴山优质食用菌资源,投资逾7500万元建设地方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专注食用菌全产业链研发,共申请专利32项。工作站积科技人才培养。近年来,绿谷食用菌公司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业创新“小巨人”企业。 “竹山绿屋”品牌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品牌。
创新浪潮重振产业链
四年来,绿谷专家工作站积极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和服务,举办高质量、高产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11期,培训4200人次。组织技术人员,对8个地点、18个合作社的3600人进行了现场培训。每年印发当季技术资料5000余份,成为菇农的“致富指南”,有效提高了菇农的采收率。整体生产水平。
这一“创新浪潮”的效应将直接推动产业链的活跃发展。 “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公司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通过精深加工,扩大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深加工产品以食用菌罐头为主,今年公司已实现出口产值超过380万美元,预计年出口额将达到700万美元。”李俊自信满满的说道。
目前,舟山县正在通过绿谷食用菌公司示范活动,培育一条特色鲜明、优势优良、模式先进、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食用菌产业链。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谷项目ert工作站的成功案例是我市学术专家工作站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建设的学术专业工作区涵盖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材料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多个领域,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十堰市注入强劲科技动力,立足服务十堰省。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