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法治历来与开放并行。五年来,我国顽强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推进统筹,不断加强涉外法制建设和能力建设,推动法治体系对外开放,用法治反制裁、反干预、反“长期管辖”,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邮轮产业集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专业旅游、跨境消费等多种板块和业态于一体。近年来已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消费点和重要区域。近日,庆祝第十八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南沙区召开,纪念第二个金色十年中国邮轮业的发展。在邮轮产业发展过程中,邮轮经济的制度规制尚不完善,国际邮轮靠港供应环节始终存在制度缺失。
司法部二法办主任姜翔:国务院有明确要求,要抓紧研究建立更好满足企业、市场、公民法制需要的立法快速反应机制。
2024年新年第一天,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吴淞口国际客运港正式起航。艾达魔城全长323.6米,总吨位13.62万吨。酒店拥有 2,125 间豪华客房和套房,订满后可容纳 5,246 名客人。不幸的是,艾达魔城号首航后不久,该船就开始出现运载困难。g 船上常用补给品,使得补给环节成为邮轮运营的瓶颈和难点。
司法部二法办主任姜翔:比如邮轮上常用的香水、酒精、洗涤剂等都可能含有酒精。根据现行海事安全法规,它们被视为危险品。我们分析,这主要是因为邮轮没有被视为特殊的交通工具。当前系统中的一些障碍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善。
针对我国国际邮轮港口补给的制度瓶颈和不足,国务院宣布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国际邮轮补给条例》。 《条例》采用“小切口”立法模式,明确建立健全国际邮轮体系和标准,适应邮轮补给需求。f 国际邮轮港口。鼓励国际邮轮停靠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补给,保护国际邮轮公司、港口物资及相关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
司法部二法办主任姜翔:从起草、修改到最后完成,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该规定的颁布覆盖了邮轮港口、新兴地区和涉外地区的主要补给区域。游客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完善和拓展邮轮经济产业链、供应链。
五年来,中国加快涉外领域立法步伐,颁布和修改了外交法、对外贸易法、反涉外制裁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领事协助法等重要涉外法律法规。和保护条例、以及两用物项出口管理条例。涉外法律“四大支柱”、“八支柱”基本形成。
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涉外监管标准的同时,与国际接轨,有力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制度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为中国实施反制裁、反干预、反“异地管辖”措施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依据和更加有力的法律武器。
前段时间,一桩专项仲裁案在上海浦东国际法律园区开庭并作出裁决。在本案中,双方都是欧洲公司:一方是英国海事设备公司,另一方是希腊航运公司。因付款纠纷,他们于今年9月向上海海事局调解仲裁服务平台寻求帮助。
英国灵信海运远东有限公司授权代表王春娟先生:当时这笔债已经一年多没有催收了,收款困难。我们还咨询了英国法律顾问。英国的诉讼可能是一个漫长且昂贵的法律程序。当得知另一家公司的船只在中国某港口时,我们前往上海崇明海事局寻求帮助。据透露,双方并未签署正式合同,仅有电子邮件等文件作为证据。实际行动地点涉及国内和国际公司,中间公司的变化导致要求付款变得困难。浦东新区司法局主动与上海海事局合作,共同维护海事安全通过“调解与仲裁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争议,并考虑在争议中为双方提供信心。
上海浦东新区司法局局长黄爱武: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举行了临时仲裁庭审。值得称赞的是,临时仲裁庭通过媒体进行了执行。最终,我们在 11 天内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令人满意地解决了跨界争端。
这是解决“海事媒体 + 仲裁”争议的新中国模式的入门实践。仲裁是国际公认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在经济发展和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等地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加快。 “14° Plan Quinquenal”期间,拉斯国家共办理涉外仲裁案件1.6万起,涉案金额达7300亿元。其中,2024年受理涉外仲裁案件4400多件,涉案金额近2000亿元。与 2020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100% 和 136%。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国际商事仲裁的首选地点。
上海嘉理律师事务所西班牙代表处首席代表 陶瑞杰:当仲裁庭需要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保护当事人利益或采取某些调查措施时,仲裁员可以在作出相关决定后请求普通法院执行。我们相信,中国是为客户通过仲裁机构解决争议提供咨询的最佳场所之一。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在仲裁方面取得了加速发展大力发展世界一流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支持成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涉外律师数量增至1.2万余人。我们律师事务所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7个分支机构。律师、公证、仲裁、商事调解等涉外法律服务全面加强,提高为民服务保障。企业“走出去”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制度开放不断扩大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事务,必须用好法治。在强国振兴新征程中,我国需要加快建设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要求的对外法律体系和能力,用好法治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不断扩大制度开放。
近日,一批药品、食品快速查验,顺利通过重庆渝州海关。这是自《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口药品、食品进口通关便利化试行方案》公布以来,重庆企业第五次进口食品、药品和杂货产品。根据改革试点方案,同产地药品和食品不再需要办理药品进口注册登记和口岸查验,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5天缩短至最长30分钟。
重庆市商务委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处处长李志远:企业进口药品、进口药品时同一产地的食品,可直接在重庆口岸办理通关手续。一个集装箱可降低物流成本约2000元,使公司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近三倍。综合测算,每1000吨进口货物平均降低成本30万元左右。
重庆市法制局副局长 张凯:重庆自成立以来,就把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开放的“试验田”。重庆立足独特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标准,扩大制度性开放,颁布实施《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为持续扩大制度性开放提供保障。
截至2025年10月,我国自贸试验区总数达22个,覆盖东、西、南、北、中。五年来,多个区域自贸试验区推出了许多标志性创新举措,形成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创新近200项。一些符合条件的自贸试验区也率先跟上严格的国际经贸规则,推出了110多项试点措施。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和先进经验将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复制推广,进一步释放制度开放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霍正新教授:从国内看,中国主动与国际经贸高水平标准同步,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投资限制。从国际角度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改革和完善,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缔结和高水平实施。此外,中国积极推动涉外法治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显著成果。在“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澜湄国家共建框架下,法治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
近五年来,我国海外法治活动的战略定位不断深化。涉外立法、执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人才发展协调推进。对外法律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条件和外部环境。